- · 广西农学报版面费是多少[10/07]
- · 《广西农学报》投稿方式[10/07]
在“袖珍村”里种出巨型南瓜 农学硕士打造“奇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三秀山村村口的面貌。受访者供图 “引进容易,种植才是个技术活。”唐红玲利用专业积累的知识,从种子经销商那里引进了巨型南瓜、巨型蛇瓜、迷彩葫芦等农作物品种,本以为“奇
三秀山村村口的面貌。受访者供图
“引进容易,种植才是个技术活。”唐红玲利用专业积累的知识,从种子经销商那里引进了巨型南瓜、巨型蛇瓜、迷彩葫芦等农作物品种,本以为“奇瓜异果园”的打造已经成功了一半,殊不知难题才刚刚开始。唐红玲说:“引进的品种,会因为气候和土地条件的不同,而表现不同,比如寿光的南瓜种子,在山东就可以轻易种出一百五十斤的巨型南瓜,在三秀村就不行。”
在学校锻炼的能力和眼界,让唐红玲明白,农业要发展,不只是要求农民会种地。“种地是过去农民生存的必备技能,但现在,我们需要的是种出特别。”在唐红玲和当地合作社的探索下,他们决定在三秀山村走一条农旅结合的经营之路,在三秀山村内集旅行娱乐、休闲农业于一体。
路灯照亮了村子的路,也照亮了唐红玲的心路,她说,现代农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未来可期。在唐红玲和团队的探索下,三秀山村又多了一个藏有珍贵中草药资源的“三秀百草园”,里面收集有300多种中草药,是游客打卡观光的热门场所。借助三秀山村的中草药资源优势,唐红玲鼓励当地村民种植,开发出了草药茶、药用淮山等系列农产品,为村民增加创收。
唐红玲表示,增加村民创收,有助于村庄人口的回流。她说:“我们村子年轻人很少,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在村里赚不到钱,如果有产业,有发展,年轻人不离开,那么村子能重新活起来。”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唐红玲说,她愿意做学者和村民之间的桥梁,在她的努力下,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明艳林应邀担任三秀山村“职业农民导师”,率先在厦门市实施“职业农民导师制”,将秋冬季相树种番橄榄人工种子研制及在生态景观林相改造中应用、厦门市科技特派员山药产学研示范基地等多个农业科研项目落户三秀山村。
如今,三秀山村这个“袖珍村”早已改头换面,被列入“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成功转型为集农业种植、研发、教育培训等多产业为一体的现代化都市农业发展村落,唐红玲介绍,针对不同群体的科普对象,当地合作社开发了不同农业研学课程,学生体验人数近两万人。“我们需要更多高素质农民的加入,壮大乡村振兴的队伍。”
从城市到乡村,是让人极不适应的。唐红玲说,她至今都记得第一次来到三秀山村的场景。换乘了好几种交通工具,唐红玲终于到了进村前的最后一站,她在同安五显镇的东海学院站前,期盼着619路公交车的出现。当天,她等了两个小时,公交车驶过还在修建的道路,唐红玲被颠得头疼。
2020年除夕,因为前期的发展,三秀山村已经改头换面,新年伊始,三秀山村装上了路灯,村里的路面由水泥地变成了黑色的柏油公路,村内建设起了大广场,基础设施逐步跟上城市的脚步。唐红玲和她的爱人在路灯下散步,她回忆:“以前我们只能靠着月色,现在能靠着路灯找到方向了,周围村庄的人也会来我们村子,村民的夜生活也能丰富起来。”
三秀山村位于五显镇北部,是一个面积只有0.39平方公里的“袖珍村”,全村人口仅有两百余人,多是留守老人和妇女。“基础设施不完善的落后小村”,就是唐红玲见到三秀山村的第一印象,她说:“也有一些人和我一起来到村里,但是不到一年,他们就离开了,最开始来到这里的时候,确实看不到发展的希望。”同时期的几名同伴,几乎都离开了,唐红玲却逐渐适应了在三秀山村的生活,在村里开启了农旅结合模式的探索之路。
唐红玲在田间观察作物生长情况。受访者供图
无形的墙,乡村需要人才留下
坚守六年,打造“奇瓜异果园”
新京报记者 陈璐
“一路走来,都是困难。”近年来,疫情的冲击,为三秀山村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唐红玲介绍,因为物流的影响,农产品无法远销,只能烂在地里。她说:“我们看着也十分心疼,这些损失是需要有当地合作社来承担的,很多时候,眼界和地域的限制,会在农业发展的路上竖起一道无形的墙,不少怀着一腔热血的合作社或民营企业,都是在走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
在这之后,鸡蛋形状的茄子、长得像番茄的辣椒、比人还高的蛇瓜纷纷入住了“奇瓜异果园”,唐红玲就像是现实版《灰姑娘》里的仙女教母,在三秀山村里打造了一个童话菜园。唐红玲说:“在村子里,我们和一些学校合作,做一些农业科普、农业研学活动,把这些蔬果的新形态介绍给孩子们认识,来展现农业新的可能性。”
文章来源:《广西农学报》 网址: http://www.guangxinong.cn/zonghexinwen/2022/0622/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