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在“袖珍村”里种出巨型南瓜 农学硕士打造“奇(2)

来源:广西农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6-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唐红玲。受访者供图 二人四季,除夕夜里看路灯亮起 决定让唐红玲留下的,不是她个人孤注一掷的勇气,而是她看到了村民对发展村庄的渴望。从619路公

唐红玲。受访者供图

二人四季,除夕夜里看路灯亮起

决定让唐红玲留下的,不是她个人孤注一掷的勇气,而是她看到了村民对发展村庄的渴望。从619路公交上下车,唐红玲看到当地合作社里村民劳作的场景,她说:“当地村民很热情,在农业合作社里,我能感受到人们发展乡村的愿景和对人才的渴望。”

三年入行,五年懂行,十年称王。唐红玲说,她过去的经验和走过的弯路,都是她坚定留在乡村,发展现代农业的信心来源。三秀山村的路灯,能将唐红玲的影子拉得很长,她知道,现在的三秀山村发展并不是终点,她说:“我希望未来的乡村,有产业,有人才,能够吸引很多人来到这里感受风光。”

三秀山村里的日落,能够染红很大一片天,不知不觉中,唐红玲已经有六年没有回到北方了,她在当地合作社里结识了现在的爱人,二人因为共同的志向走在一起,相互扶持。唐红玲说:“我们一起经历了三秀山村的变化,如果没有我的先生和我一起,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能坚守在这里。”

为了种出巨型南瓜,唐红玲在实验田里熬了三年。她说:“我和我的团队几乎每天都要到田里做记录,设置不同的条件对照,空气湿度、光照肥料、土壤环境等,都会对最后的果实样态有影响。”经过唐红玲团队的反复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新品种“水土不服”的原因,在地里栽培出了一百五十多斤重的巨型南瓜。

一路向南,逐梦三秀山村

村民淳朴,唐红玲早已和他们打成一片。她说:“闽南地区的茶文化气息特别浓,对来客表示友好的方式就是请进家里去喝茶,我在这里生活,慢慢也养成了喝茶的习惯。”唐红玲感受着村民对于知识分子的热情,这让她更坚定了要将外来人才引进村庄的想法。

唐红玲是一名85后,她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便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一路向南,来到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五显镇三秀山村。从北到南,需要穿过3000余公里的公路,地形起伏变换着,忍受着北方夏季的燥热和南方梅雨的潮湿,唐红玲带上简单行装,背包里唯一称得上沉重的,是上学时期便坚定的农业梦想。她说:“我要加入到乡村振兴的队伍中去。”

如何依靠农业吸引游客,这是唐红玲最头疼的问题。她回忆:“我们设想了很多方案,去不同的地方做调研,最远的一次跑到了山东寿光,那里的蔬菜大棚给了我们启发。”辗转多地调研,让唐红玲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她想在三秀山村打造一个“奇瓜异果园”,结合自己的农学知识和技术,引进和培育特别的蔬菜品种。

编辑 唐峥 校对 柳宝庆

一百五十多斤的巨型南瓜、两米多长的蛇瓜、迷彩绿颜色的葫芦……六月份的海风吹得人心情舒畅,唐红玲正在她的实验菜园子里,和一群“奇瓜异果”度过仲夏夜。这是属于农学硕士唐红玲的仲夏夜之梦,2017年的春天,她从北方城市一路向南,住进了与海岸线靠近的一个南方小村,成为当地一个农村合作社里的农业生产总监。

文章来源:《广西农学报》 网址: http://www.guangxinong.cn/zonghexinwen/2022/0622/496.html



上一篇:三名95后农学研究生进村一年,科技小院为乡村发
下一篇:浙江农学博士潜心培育数载 破解水蜜桃的“甜蜜

广西农学报投稿 | 广西农学报编辑部| 广西农学报版面费 | 广西农学报论文发表 | 广西农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广西农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